#微冷 關於臺北的事,關於你關於我
今天閃電出現又閃電消失的粉專「臺灣阿北-柯文哲」再次提醒大家:臺北市的路名保留了許多中國地名;還包含了許多歷史名詞,許多不復見的中國地名,迪化、歸綏、北平等。
關於來自上海的技正鄭定邦,複製了上海的做法,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為中心,套用中國地理來為道路命名的故事,這邊就不再展開。
因為當時是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為中心,與其相鄰的中山南北路與忠孝東西路可以說是臺北市的兩條中軸線,劃分了南北路以及東西路。隨著臺北市持續向東發展,可以發現往往西路較短,而東路較長。以忠孝東西路為例,忠孝東路足足有七段,而忠孝西路僅有兩段,這也是為什麼小歐足足走了一天半才完成「忠孝東路走九遍」。
在臺北,東西路和南北路往往是相連的,無論是復興南北路、建國南北路、青島東西路或是南京東西路。
在臺中,有的東西路是完全平行的,比如沿著柳川東路走絕對走不到柳川西路,有的是只有某個方向的路,沒有對應方向的路,比如進化北路、忠明南路和五權西路,沿著他們(往特定方向)走分別會接到進化路、忠明路、五權路。
在臺南,中華東路、中華路、中華北路、中華西路和中華南路剛好圍成一圈。
不過,如果仔細端詳臺北市的地圖,就可以發現,符合中國地理疆域的路名有其侷限。例如,對應中國陸地最東端撫遠市的撫遠路並不在臺北市的最東北處;呼應福建省最南方詔安縣的詔安路也沒有在臺北市的南邊。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臺北市轄區曾經歷過改變。
原先,臺北市只是下轄於臺灣省的一個省轄市。當時中華民國設有12個院轄市(現在稱直轄市),南京、大連、上海、哈爾濱、北平、漢口、青島、廣州、天津、西安、重慶、瀋陽,不過在1949年以後全都無法控制了。
在《市組織法》尚未廢止的年代,隨著人口逐漸增加,社會大眾開始討論是否應該要讓臺北市升格為院轄市。《市組織法》中名列設院轄市的三項條件,只要符合其一即可改設:
首都、
人口在百萬以上、
在政治經濟文化上有特殊情形。
在中央政府遷臺以後,臺北市是不是首都,或臺北市在政治經濟文化是否有特殊情形都有待討論,不過人口這種數字就比較明確。1962年,臺北市人口破百萬;歷經種種討論,臺北市最後在1967年7月1日正式升格為院轄市,成為當時自由中國治下唯一的院轄市。臺北市升格為院轄市的的另一個影響是不再進行地方選舉,改由行政院直接指派,首任院派的臺北市長即原來的市長,無黨籍的高玉樹。
因應升格,臺北市轄區也隨之擴大,1968年7月1日,原先隸屬臺北縣的四鄉鎮:景美鎮、南港鎮、木柵鄉、內湖鄉,以及陽明山管理局所屬兩個鄉鎮:士林鎮、北投鎮,一共6鄉鎮改劃為臺北市。
這就是為什麼,撫遠街不在臺北市東北,詔安街不在臺北市南邊。
說到臺北市,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12區也是經過歷史演變。戰後,臺北市本來劃設成10區,加上後來併入的6個鄉鎮。1990年時,重新調整現在的12區。
這些調整還是留下了一些蛛絲馬跡,包括不在松山區的松山高中;東吳大學的城中校區,還有一直被當成木柵動物園或是臺北市立木柵動物園的臺北市立動物園。
附圖是當初刺激思考的遼寧街,和最近頻頻登上國際媒體版面的遼寧號源自中國東北的遼寧。